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2篇
  免费   282篇
  国内免费   159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73篇
化学工业   66篇
金属工艺   6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5篇
矿业工程   32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5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1579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篇
冶金工业   46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对辽河坳陷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生气性能和生气强度进行研究后认为,区内已探明的天然气主要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和低温热解气,而高温热解气和裂解气很少,这与辽河坳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相称;热演化程度高、生烃强度大的洼陷带深层应该蕴藏着丰富的、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天然气。在分析了几个重点地区深层构造背景、储集条件的基础上,认为这些地区或处于气源灶内或与气源岩直接接触,成藏条件优越,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992.
呼伦湖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区。该凹陷沉积厚度大,地层发育全,主要烃源岩层是南屯组,其次是铜钵庙组和大磨拐河组,生油条件十分优越,然而至今尚未对其热演化史进行系统研究。呼伦湖凹陷现今地温梯度为30.7 ℃/km,属于中温型地温场。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恢复呼伦湖凹陷的古地温梯度为42~56 ℃/km,大于现今地温梯度值,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古地温恢复及热史模拟表明,呼伦湖凹陷在伊敏组沉积晚期(约90 Ma)达到最高古地温,古近纪-新近纪以来是一个降温过程,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场控制。古地温演化史结合含油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结果表明,伊敏组沉积晚期应该是呼伦湖凹陷一次非常重要的油气成藏期。伊敏组沉积晚期凹陷发生抬升剥蚀,地层温度降低,烃源岩埋深变浅,生烃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993.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大安寨段致密灰岩属于典型的“致密油”储层,在研究其储层特征的同时,重新划分了亮晶介壳灰岩、泥质介壳灰岩、泥晶介壳灰岩及结晶灰岩等 4 类主要的储集岩性,详细研究了溶蚀孔洞、次生微孔、裂缝及纳米级孔这 4 类储集空间的特征,建立了致密灰岩储层连续型似“网状”储集空间组合模型。 通过分析沉积微相、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对储层的控制和影响,指出在低能介壳滩主要发育基质微孔储集层,在高能介壳滩主要发育溶蚀孔洞储集层,由此确定了多种储集空间类型组合叠置、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储层发育模式。 基质微孔与溶蚀孔洞型储集层连续分布区是致密灰岩储层的“甜点”区。  相似文献   
994.
以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实际钻井资料,对沙垒田凸起的断裂特征、沉积体系特征以及成藏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沙垒田凸起发育多组北东向走滑断裂,且呈“雁列式”展布。 在剖面上,“雁列式”断层向深部收拢,垂直断距较小,没有明显的水平位移,表现为“花状”构造,同时走滑断裂的位置对应着“沟谷”,可改变基底和盖层的高低格局。走滑断裂对凸起区构造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聚集以及凹陷内古近系扇体的沉积均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构造脊是油气长期聚集的有利区带,受走滑断裂活动强度差异的影响,沙垒田凸起东段和西段油气的运聚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在东段,走滑作用相对较弱,圈闭在走滑断裂之间发育,属于“构造脊-断层-砂体”油气运移模式;在西段,走滑作用强,圈闭依附于走滑断裂发育,属于“沟谷充填砂-走滑断裂系”油气侧向运移模式。  相似文献   
995.
水溶气脱溶成藏是许多石油地质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对水溶气脱溶关键时期的确定更是难点。 在水溶气脱溶的关键时期,水溶气大规模脱溶,若具有匹配良好的储层、圈闭及保存等条件,天然气就可聚集成藏。 利用包裹体、地层水矿化度、温度及压力等分析测试资料,结合盆地模拟手段,通过天然 气溶解度回归方程,计算了成都凹陷重点时期沙溪庙组天然气溶解度,并研究了各时期天然气溶解度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五段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至沙溪庙组成藏期,天然气溶解度降低幅度最大,是沙溪庙组水溶气脱溶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96.
在精细地震解释的基础上,采用断层落差法、断层活动强度法、平衡剖面技术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等技术手段,确定了研究区的构造发育特征与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并讨论了构造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冀中坳陷中北部在新生代伸展过程中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兼有走滑构造样式。其中,霸县凹陷以翘倾和滑动断阶构造样式为主,饶阳凹陷背斜构造样式占优,其最北部以走滑构造样式为主。受控于控凹断层的活动性,霸县凹陷和饶阳凹陷不同沉积时期,伸展强度具有较大差异性。饶阳凹陷自南向北受控于留路、河间和马西断层,凹陷的伸展量具有早期(Ek—Es4)“南部大于中北部”,向中、晚期(Es3—Ed)逐渐过渡为“中北部大于南部”的特征。霸县凹陷受控于牛东断层沿走向活动性差异,具有南段“早期强-中晚期弱”、中段“早期弱-中期强-晚期较弱”和北段“早期弱-中晚期强”的构造演化过程。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验证研究区断层发育过程,实验结果与断层发育特征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说明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分析的正确性。基于以上研究,将饶阳凹陷和霸县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为断陷弱早期、断陷强中期和断陷较强晚期3个阶段,并探讨了研究区构造发育演化的形成机制和深部背景。  相似文献   
997.
黄骅坳陷板桥油田板桥油层沉积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板桥油田板桥油层沉积时期是黄骅坳陷断陷活动最强时期,湖盆迅速扩张使得盆地可容空间远大于沉积物补给,在油田的北区、中区形成了典型的深水重力流水道沉积,而南区受古地貌控制发育浅水滩坝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及测井相研究,在该区共识别出8种沉积微相。其中,重力流水道包括主水道、分支水道、水道侧翼和水道漫溢微相,滩坝沉积包括坝主体、坝侧缘、内缘滩和外缘滩微相。受湖盆扩张、沉积物源、古地貌及古气候等多种条件控制,垂向上沉积规模逐渐减小。沉积末期重力流水道仅在北区发育,弯曲分叉现象明显;南区滩坝沉积消亡。该区沉积特征及演化的精细研究,为进一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8.
乌尔逊断陷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乌尔逊断陷盖层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断陷和反转两个阶段断陷期的构造演化具明显的幕式特征,铜钵庙组一大磨拐河组时期主要发育了张性基底断块构造样式,伊敏组时期则以滑脱型构造样式的发育为特色;构造反转发生在伊敏组沉积末期,断陷西北部的正断层普遍反转,同时全区抬升并遭受剥蚀。研究认为,乌尔逊断陷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演化、油气的运聚、油藏类型及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等明显受构造演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999.
为了实现增储上产,通过对济阳坳陷临南地区新生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分析,进而研究了临南地区新生界油气运移聚集形式和主要运聚成藏期,阐述了临南地区具有富集油气的优越条件,指出了临南地区的油气的运聚模式主要有3种:自源原生型模式,他源原生型模式,他源次生型模式;油气运聚期主要发生在晚第三纪的馆陶组沉积期和明化镇沉积期,建立了临南地区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进一步丰富了陆相盆地油气运聚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00.
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与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潜山形成机制为原则,以潜山结构类型为基础,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分为断块型潜山、块断型潜山、滑脱型潜山、褶皱型潜山、残丘型潜山.从潜山成因及圈闭组合特征出发,在区域上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划分为6个潜山构造带.认为潜山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断陷盆地的结构单元特征及基底断裂的活动性质,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经历了三叠纪印支期褶皱隆升阶段、燕山期侏罗-白垩纪块断抬升阶段和第三纪喜山期拉张块断改造及覆盖掩埋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